10月30日下午,由党委教师工作部(人事处)主办、人文学院承办的第59期青年学者讲坛在海甸校区思源学堂多功能教室精彩开讲。本期邀请到人文学院教授和溪、彭卫民两位学者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。人文学院副院长陈红旗主持本次讲坛。

和溪以“纲常与市井:宋代婚姻观的多元呈现”为题,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。她从制度化与去制度化博弈下的婚礼制度做引层层深入,引导听众思考两宋时期婚姻形态背后的复杂动因。随后转向对宋代理学建构中婚姻伦理困境的剖析,揭示了理想化的伦理规范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张力。她还进一步指出,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,宋代婚姻观念呈现出多元面貌,具体表现为婚娶重财风气与对信义承诺的重视并存。她表示,宋代婚姻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,两宋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塑造了宋人独特的婚姻观念。这种观念在纲常伦理与市井逻辑的交织中,呈现出规范性与灵活性并存、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共生的多元图景。宋代婚姻方面的思想与观念,为当下的我们带来婚姻生活相关的启发与思考。

彭卫民则以“何谓‘中华礼仪文明共同体’”为题,展开了深入的学术阐释。他开宗明义地指出,中华文明本质上是由多元文化汇聚、融合而形成的共同文化。这种深厚的文化认同具有强大的超越性,能够跨越地域乡土、血缘世系、宗教信仰等具体差异,从而将内部差异性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。他强调,明清之际《家礼》的东亚化进程为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等周边国家在地缘、族群与国别层面进行相互审视提供了关键的思想资源,同时也为汉文化圈内部构建中华主体地位、书写共同的身份认同贡献了宝贵的典籍智慧。通过礼书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互鉴,周边国家得以运用“华夷一也”的中华视角来阐释文明的连续性、包容性及其多中心特征,进而在超越狭隘的血缘、地缘与族群认同之上,成功建构起一个兼具共同性又包容差异性的礼仪文明共同体。

本次讲坛立足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,有效促进了跨学科的思想交流,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,更激发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。现场师生认真聆听并围绕报告内容主动思考和积极提问,与主讲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。
(文/图:李艳香、林婉怡)
(编辑:陈姚 审核:崔建兵)